本文目录
乾隆去算命,算命先生说其只能活到82岁,为何算命先生被处死乾隆遇到算命先生后,为什么回宫就把皇位传给了嘉庆此女久病不起,算命先生说:病好以后,你将来必定会尊贵于天下我认为这是算命的先生情商比较低,古代君王是非常迷信的,希望自己长寿百年的。迷信作为古代一大特色思想,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追捧,即便你是三皇五帝也要像菩萨,佛祖等一些迷信的东西买单,普通人更是把它当做了以前的精神食粮,就是到现在这个科学的时代也是影响力很多人。
古代是非常相信算命等一些鬼神之说的,帝王找风水宝地、商人找招财进宝的好地等等,虽说这些东西有些过于神乎其神,但是古代的思想就是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乾隆人家好歹也是一个皇帝,虽然82岁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高的年龄,但是帝王的想法是觉得自己能活到一百岁甚至更久,对于寿命越长越是能得到皇帝的赞赏。
算命先生的死我觉得是他的情商有待加强,在帝王面前凡事都得极力的去夸他,只要马屁拍的够响就不怕得不到拍到马腿上去。算命先生通过自己的算法得到了82这个数字,可能算命先生心里也有点小傲娇,比较直爽,就说出去了,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说,用委婉的语气表达出来,就说恭祝皇帝福如东海寿比南山,皇帝是一个长寿之人。这样算命先生不仅不会死而且还能获得一大笔的赏钱。拥有高情商非常重要,高情商不仅仅是现代所需的,在古代也有体现,和珅不就是好的例子吗,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高情商能成为我们前进的垫脚石。
乾隆皇帝的大名,我想各位朋友们都不陌生,在清朝历代皇帝当中他算得上是佼佼者,早期执政之时他爱民如子,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,多次减轻黎民百姓的负担。不仅如此,一旦某地发生灾害,他还会花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与财力进行救援工作,所以乾隆皇帝深受清朝百姓爱戴,他的统治也与其爷爷康熙的统治并称为“康乾盛世”。
与此同时,为了更好地体察民情,乾隆皇帝还时常微服私访,近距离接触老百姓的生活状况,而在一次微服私访之后他遇上一位算命先生,结束之后他立刻传位给嘉庆皇帝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当时乾隆帝来到苏州微服私访,看到当地一片祥和的景象他内心极度满足,认为自己治国有方。一天闲来无事,他便想着去热闹的集市逛逛,当他东张西望之际碰巧瞅见不远处有个算命老先生在那摆摊,被好奇心支配的乾隆帝决定前去一探究竟。
乾隆帝走进一看,发现这位老者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,再加上那一头苍苍白发,还没开口乾隆帝就先对其有了三分敬佩。
正当乾隆皇帝准备开口让其为自己算上一卦,这白发老道却抢先一步说道:“阁下不必多言,老朽知晓你是何人,也明白你想问什么。”
乾隆一听来了兴趣,便反问老道:“那你说说看我是何人,又有想问什么呢?”
老道大笑一声回答道:“阁下便是当今天下最为尊贵之人——皇帝,而你想解决的疑惑便是自己还能够活多久。”
听完这席话,乾隆帝瞬间变了脸色,心里掀起千层海浪,可不待他开口表示惊诧这算命老者又说道:“在老朽看来,陛下已经没有多少时日可以享受了,如果继续呆在皇位上,恐怕是朝不保夕。”
虽然乾隆帝并不介意老道说出这样大不敬的话,不过他也不认可这些话的真实性,只当是听了一则故事,大笑一声便离开了。
刚走出500米的时候,乾隆帝突然想到既然这个老道能提前得知自己的身份与疑惑,那说明他有一些能耐,倘若他真的有未卜先知的本领,那对于国家来说岂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?想到这里,他连忙令周围侍从回去将那个蛊惑人心的老道铲除。
可等到侍卫赶回现场之时发现老道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,只留下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:老朽平生只为一人算命。
此时乾隆帝才意识到,这位老先生就是数十年前为自己卜过一卦的一人,因为这一卦当初自己才能逃过一劫,如今他再度出现,很可能就是想拯救自己第二次。
到了这时,乾隆帝之前的疑惑与不屑早已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后怕,他不禁感慨幸亏自己派人回来调查了一番,否则就是在劫难逃啊!回宫以后乾隆帝就宣布退位,并且把皇位传给了嘉庆皇帝,自己当上了太上皇,就这样过了三年多,乾隆帝也终是离世。
这个故事看起来有头有尾、情节合理,但实际上是经不起推敲的,先不说为什么老道偏偏要在那时出现并强行预言乾隆皇帝的死期,就说乾隆帝在成为太上皇以后其实还是大权在握,只是名义上将皇位传给了嘉庆皇帝,这本身就违背了老道预言的内涵,可为什么乾隆皇帝还活了三年零四个月呢?
所以在我看来,这出“未卜先知”的把戏很可能就是嘉庆皇帝安排的,当时乾隆皇帝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仍然健在,他硬生生地将嘉庆帝前面十四个哥哥全都熬死了,此时嘉庆帝也已经三十六岁了,他对乾隆帝何时驾崩一点把握都没有,于是为了防止以外发生他才命人假扮老道催促乾隆帝传位给他。
只不过或许他也没有料到,这乾隆帝在成为太上皇以后仍然不放权,几乎将他视为“傀儡皇帝”,至于那所谓的预言之说,我们只需要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一笑置之即可!你们觉得是怎么样呢?
在纷乱的古代王朝,男权至上,女子卑微,但是,也有不少以贤德闻名的皇后。比如:大脚皇后马皇后,再比如:盛唐的长孙皇后。作为当时天下最尊贵的女人,皇后这个位子是后宫嫔妃们人人垂涎的,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称呼,更是掌握生杀大权,是至高无上的尊贵。
但是,在这个高位上不被权力迷失的人并不多。皇后们大多一生都在与后宫嫔妃和皇子们斗智斗勇,一生庸庸碌碌,争来争去转头空。所以,能在其位又谋其职,真正母仪天下的皇后实为难得。正所谓“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需要有一个女人。”
这个女人帮他料理好家里事,他才能没有后顾之忧,笔者今天要说的就是马皇后,但是,不是明朝的马皇后而是东汉的马皇后。
建武十七年,交阯女子征侧、征贰举兵造反,占领交阯郡,九真、日南、合浦等地纷纷响应。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,扶乐侯刘隆为副将,率领楼船将军段志等南击交趾。建武十八年,马援率军到达浪泊,大破反军,斩首数千级,降者万余人,斩杀征侧、征贰,传首洛阳。
建武二十年,马援率部凯旋回京。刘秀赐马援兵车,朝见时位次九卿。
并且,在《后汉书·明德马皇后纪》中就曾经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马皇后:“马皇后原是伏波将军的幺女,名讳未知。她的父亲就是当时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,为国家立过不少赫赫战功,有着封侯的荣耀。但是,在一次讨伐地方民乱时,因为感染了瘟疫而去世......”
可以说,他的死并没有换来朝廷的抚恤,而是被同路的官僚陷害,家族之人下了大狱。于是,这位本为国捐躯的大将临了被削了爵位,家族上下都被牵连,到了下葬的时候,甚至,连祖坟都进不去。
因为这一连串的变故,马皇后的兄长接连死去,母亲也因为悲伤过度整日恍恍惚惚,不久之后也就撒手人寰了。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马氏仅仅只有十岁,可是,她还是承担起了家庭的所有重担,不曾想,这个十岁的姑娘却将家里家外的事情操持的井井有条,让听说的人无比感叹。
马氏曾经久病不起,她奶奶就找人卜卦,那人说:“马氏虽然久病缠身,但是,命里是个大富大贵的。我必将对此女称臣,然而,她虽然尊贵,却少有子息,若是她将来养育别人生的孩子得力的话,比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强。”
自从家里出了变故,马氏一家失势,就成了大官小官都喜欢欺负的人家。马氏的堂兄实在看不过去,就请旨皇帝,希望皇帝看在马氏一族屡立战功的情分上,让马氏姐妹进入宫里服侍太子刘庄或诸王。刘秀宽和,听闻这些也心生恻隐,就允了马氏入太子宫的建议。
十三岁的马氏由于早年的经历,其行为举止都比较早熟,于是,入宫后的心思手腕都是同龄人不能比的。对上,她尽心侍奉皇后,让未来婆婆对她的印象非常好。对于太子后宫妃子,她也能左右逢源,与她们相处十分融洽。
一时间,功夫做足的马氏赢得了上上下下的好评,太子也对她喜爱异常。继位之后,她就被封为贵人。后来,马氏的表妹进了宫,生下了儿子刘炟,那时候,入宫多年的马氏还没有儿子,于是,皇帝做主将这个儿子交给马氏抚养。
虽然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,但是,马氏在抚养方面尽心尽力,甚至,比生母还要辛苦。好在,刘炟心性纯善,对于马氏对他的抚育之恩也时刻铭记在心,对于马氏也很是孝顺。除此之外,马氏还有着寻常妻子没有的深明大义。
或许是因为自己不能生育,她就经常向皇帝推荐身边的宫女侍寝,若是有后宫的其他女子过来想要觐见皇帝的,她也会代为引荐。对于那些能抓住皇帝的心,让皇帝多次临幸的,她还会给予重赏。做后宫妃子做到这个地步,无论是后宫的其他妃子还是皇帝太后都对她称赞有加。
于是,到了该册立皇后的时候,不等皇帝开口,太后就首先举荐了马氏。皇帝本也是这样想的,于是,就顺水推舟,马氏成功被立为皇后。
之后,身居高位的马氏并没有被这个位子蒙了心,不见飞扬跋扈,反而更加谦逊恭谨,更是十分节俭。每逢初一十五宫女皇子们过来觐见,总会见到皇后一身粗布衣袍,这种节俭成了宫里的一道风景,也让宫中其他嫔妃们感叹不已。
除了宫中事务的操持,马皇后对于皇帝的政务也有一定帮助。每当皇帝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时,他就会向皇后询问意见,而马氏每次都能将事情的利害分析的很是透彻,于是,这些事情也就迎刃而解。可是,马氏并没有因为此事趁机参与政事,这也使得皇帝对她十分敬重喜爱。
或许,对于马氏的不善妒我们无法理解,但是,作为皇后,不徇私,不争抢,尽心尽力母仪天下,在那个年代,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品德。并且,马皇后还是中国第一位女史学家,著有《显宗起居注》一书,开创了“起居注”这一史书体例之先声。
公元79年,马皇后去世,终年四十余岁,谥号明德,与汉明帝合葬于显节陵。《续列女传》称赞她:“在家则可为众女师范,在国则可为母后表仪”。